老賴,我們經(jīng)常用來稱呼那些欠了別人錢遲遲不還的人。法律意義上的"老賴",一般是指在民商領域中的一類債務人,其擁有償還到期債務的能力,但是基于某種原因拒不償還全部或部分債務。
面對老賴,有人感慨:世風日下,人心不古。當真是人心不古嗎?其實在古代,也有欠賬不還的“老賴”。
先秦時期,鄭桓公擔任當朝司徒,負責管理全國的土地和戶口。據(jù)說他還是當時最高統(tǒng)治者周幽王的親叔叔,因為對自己的這個荒唐侄子不滿意,鄭恒公便有意將鄭國向遠遷離?!秶Z》中記載,因為收了禮物,虢、鄶兩個封國都借地給了鄭桓公。然而,請神容易送神難,最后這些借出的土地都成了鄭桓公的私有土地了。
同樣是先秦時期的故事——張儀借地。戰(zhàn)國紛爭,張儀連橫,說白了,就是要把當時其他的六國聯(lián)盟挑撥黃了,讓秦國一家獨大。有天聽說齊楚兩個大國也要組CP,張儀忙去找楚懷王,承諾只要齊楚斷交,秦國便割地600里。楚懷王一聽樂壞了,不但和齊國斷了交,還專門派人去齊王那里罵街。可到了交接土地的時候,張儀卻辯稱自己只是承諾了6里,而非600里。楚懷王大怒,出兵伐秦,昔日盟友齊國卻袖手旁觀,這一戰(zhàn),楚國大敗。
有句歇后語叫:劉備借荊州——有借無還。事實上,“借荊州”一事,大多存于小說戲曲,在正史上此事一直存疑。不過,赤壁之戰(zhàn)以后,劉備確實占據(jù)了較多的荊州土地,引起了盟友東吳方面的不滿,以致后期兩家關系對立。我們暫且先將這段歷史寄存于文藝作品中,告誡自己有借有還才能合作長久。
喜好書畫作品的朋友們,可能聽說過元末沈埜先的《奉狀帖》。實際上,這就是一封讓作者流芳千古,讓韓介石遺臭萬年的經(jīng)典催收函。據(jù)史書記載,沈埜先官至浙省都總,創(chuàng)義塾、置義莊,為善鄉(xiāng)里。這樣的一個人,卻被逼無奈書長文催討,可見這韓介石做得的確有些過分。而且這韓介石還不是什么窮困潦倒、走投無路之人,他酷愛收藏,也是個“混場面”的人哦。
當“老賴”本來就于道義不容、于法律不符,往往也容易讓人自甘墮落,但如果負債人可以知恥后勇,那么這段經(jīng)歷未嘗不能激勵自己振作起來,奮斗打拼,重拾自尊。《醒世恒言》十七卷《張孝基陳留認舅》中曾有詩言曰:還財陰德慶流長,千古名傳義感鄉(xiāng)。多少競財疏骨肉,應知無面向嵩山。